在拼多多之前,社交电商的模式就被反复论证过,但都不太成功。
传统的社交电商都在主打KOL,孵化自己平台的网红,或是利用明星效应,吸引用户购买商品。
这种方式解决了电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消费者从信任的网红或明星口中得知了商品的优点,消除了因为看不到商品而带来的怀疑和不确定。
然而在这种模式下,流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。
什么是流量?举个例子来说,繁华商业街的门店租金很贵,就贵在了其中的流量成本,但这条街道的流量是恒定的。
网红在网络世界中自带了流量,但每个网红的流量是恒定的,这些流量很难进行裂变式的增长。
在拼多多的模式下,每个用户都能发起团购,号召身边的人进行购买,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社交圈的KOL,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的“流量包”,通过裂变汇聚成庞大的流量群。
比如小区广场舞领舞张阿姨发起了洗衣液的团购,这就会吸引整个舞蹈队成员的购买。
每个舞蹈队成员又会在自己的家庭中发起新的团购,进而吸引了一批新的用户。这就是拼多多用户裂变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。
拼多多的核心就是“低价获取流量,高效分发流量”。
互联网的模式说到底就是流量的模式,无外乎怎么去获取流量,如何去分发流量,做大流量中间的价值差。拼多多最成功就在于它掌握了极低成本流量获取的方式。
传统的电商是将线下场景搬到了线上,解决的是交易购买的动作,而忽视了用户搜寻商品的动作。
社交电商要做的就是,用户通过搜索发现好的商品,可以分享给用户并组团购买。拼多多就是抓住了用户的这一动作,获取了海量的低价流量。
内容来自:腾讯创业